出将入相的曹参,功劳不亚于韩信,为啥他就没被刘、吕怀疑过?
“犹道邵平能缓颊,君臣从古固多疑”,宋代张耒《萧何》一诗既道出了“伴君如伴虎”的历史写照,又描述了刘邦身边功臣的现实处境。杀韩信、杀黥布、杀陈豨、杀彭越……发迹于市井的刘邦生性多疑,坐稳江山后,就开始“自清君侧”。
即便是开国十八功侯之首的萧何,刘邦也是一千个不放心。御驾亲征时仍然“数使使问相国何为”,害怕萧何的威信过大,进而撼动皇权、后院起火。
但是,位列十八功侯第二位的曹参,先后辅佐刘邦、吕后,却深受信任,未被怀疑。曹参到底做了什么,能够宦海浮沉而不湿鞋?
征战之际不当头领,甘心辅助主子不争功
曹参和刘邦的关系,要追溯到沛县的市井街头。《史记》记载,刘邦从小游手好闲,后来更是成天和衙役们勾肩搭背,喝酒赌博。
那时,沛县主管监狱的曹参(地狱掾)、主管人事的萧何(主吏)和主管治安的刘邦(亭长)关系甚好,皆好酒及色。
就这样三个散发着流氓气息的哥们,在陈胜、吴广起义后,杀掉县令响应起义,起兵造反了。刘邦为首领,萧何、曹参为侍从官。
秦二世元年,曹参的征战生涯开始了,早期追随刘邦身边参与反秦,后期追随韩信身边参与平叛,千年军中老二、甘心辅助“一把手”。这都是曹参深知为官之道,有意为之,决不是他没有将帅之能。
曹参跟随刘邦南征北战、攻城略地,辅助刘邦不断发展势力。刘邦成为汉王时,他被升为将军。
曹参带兵打仗的能力突出,曾率军一人灭两国,攻陷122个县城,但他始终未离开刘邦的身边,所有的战功都归于刘邦领导得力,不邀功更不贪功。
刘邦称王后,便不再亲自率兵打仗了,全部交给了手下。汉高祖二年时,曹参又做了韩信的助手。
讨伐魏王、进攻赵国、击溃齐国,曹参兢兢业业地辅助韩信用兵,为汉军战胜项羽的楚军奠定了基础。即便功劳如此之大,且身负七十多处战伤,但曹参从未出风头、争彩头。
曹参虽战功赫赫却从未拥兵自重,所以刘邦对他才没有“兵权乱用”的疑心。
功成之时退居二线,甘心辅佐皇子避锋芒
终于,项羽乌江自刎了,刘邦登基称帝,百官加封进爵。
天下已定,谋臣当烹。在打江山时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们,总是喜欢居功自侍,对待曾经的生死兄弟、现在的尊贵皇帝,依然大大咧咧,不注重君臣之礼。
同时,有些王侯将相认为皇帝册封不公、赏罚不明,心生不满,甚至认为自身“功高盖主”,动了自立门户的念头。
这些人的一举一动,都惊扰着高祖和吕后的神经。面对皇权的潜在威胁,皇帝和皇后就像惊弓之鸟,对任何人都有所怀疑,最终做出“宁可错杀一千,决不放过一个”的决策。
韩信就是千百人中最鲜活的那个例子。本来就是半路投奔,难以全获刘邦信任。功业大成之时,明知功高盖主极易引起刘邦猜忌,还不低调,与叛军联系密切,与刘邦暗地对抗。
最后,韩信被骗进宫,被吕后和萧何杀掉了。
而曹参却选择了更明智的做法。他主动归还了丞相相印,当了齐国相国,辅佐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去了。
远离权力中心,就远离了政治斗争和权谋纠缠。偏安一隅不争宠不争权的曹参,脱离了高祖和吕后的视野,对皇权没有任何直接威胁,自然引不起疑心。
当了齐国相国的曹参,在刘邦平叛陈豨和黥布的过程中,依旧忠心辅佐、一线作战、战功赫赫,帮助刘邦稳固了汉朝政权。
平叛结束后,又安静地回到齐国,帮助刘肥治理国家了。如此“事来紧相随、事去不邀功”的忠臣,高祖和吕后有什么理由怀疑呢?曹参的为官智慧真的高明。
难道曹参真的不爱权力吗?当然不是。
拜相之后无为而治,甘心萧规曹随不冒进
汉惠帝二年,丞相萧何去世,曹参听说后,急忙让手下收拾家当,准备入朝当丞相。可见,他也向往权力。
但他更知道“高处不胜寒”的道理,对上、对下、对前皇帝、对前丞相,任何一方面做的不合情理,都会让自身处于不利局面,甚至惹来杀身之祸。
对上,曹参依旧忠心不二,严于律己,尽心尽力治理朝政。对下,一改往日带兵打仗的火爆脾气,处处维护同僚、处处礼贤下士,对人对事温和而不严苛。
对前皇帝和前丞相,全盘沿袭其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,不大张旗鼓搞改革、出新政,尽心守护避免出错。
这样一个“八面玲珑”的政治家,不树敌、不冒进、不改弦更张,取舍有道、进退有分寸,自然深受皇帝的信任。
而且,曹参吸取了萧何的教训,深知作为丞相,决不能让自己的威望超过皇帝。必须通过一些嗜好自污行迹,来降低声望。只有这样,皇上才能放心。
曹参的办法就是喝酒,整日痛饮、逢人对饮,给人一种不理政事的印象。皇帝自然不会怀疑一个贪酒不贪权之人。
其实曹参用黄老之道治国,奉行无为而治,沿袭既有法令政策的同时,适当放宽律法,不折腾百姓。他去世时,百姓皆称颂他的为政之道,感谢他使得百姓安定、经济恢复。
综上所述,曹参一生效忠汉朝,后世后代对其赫赫军功和为政之道,给予了高度评价,他的为官之道也被后人争相学习借鉴。
回顾曹参的一生,能够在疑心如此之重的皇帝和皇后身边,身居高位而深受信任,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:
一是忠心不二,做到了召之即来、挥之即去,用忠诚换取信任。
二是懂得进退,进时不冒尖甘当老二,退时不贪功退居二线,用智慧避开权力争夺的锋芒。
三是甘当绿叶,明白红花永远是皇帝,战争时期不能功高盖主,和平时期不能声望盖主,始终做好陪衬者和追随者。
